立秋養生|科學合理貼秋膘

  • 【字號 :
  • 閱讀: 557
  • 發布時間: 2024-08-20 15:38:17
  •       俗語說 :“夏天過後 ,無病三分虛” ,漫長的“苦夏”裏 ,許多人的飲食都不太規律 ,也因為炎熱夏季 ,許多人的胃口也不是太好 ,為了將夏季的“虧空”補回來 ,很多地方就有立秋後“貼秋膘”的習俗 。


    01秋天宜平補 ,不宜大補
          不要太急於“貼秋膘” ,因為經過了夏季 ,人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弱 ,所以進補也要循序漸進 ,秋天宜平補 ,不宜大補 。有關專家提醒 ,秋季進補不要過於溫燥 。許多進補的藥食都偏於溫燥,比如紅參 、桂圓 、鹿茸等 。秋季幹燥 ,最易傷陰 ,特別是初秋更為明顯 ,這時最易出現肺陰虧虛 、胃陰也相對不足 ,過量進食溫燥之品 ,無疑就像火上澆油 ,會適得其反 ,損傷陰津 。此外 ,初秋胃腸功能相對較弱 ,如果進食過於滋補的食品或藥物往往不易吸收 ,甚至會導致腹脹 、食欲不振等症狀 。

    02“貼秋膘”要適度 ,小心糖尿病找上你
          適當吃些富含營養的食物 ,貼秋膘 ,對於抵禦冬季的寒冷是有必要的 ,但要當心糖尿病 。有專家學者表示 ,每年這個時候 ,不少人的血糖就會上升 ,這與氣溫 、飲食習慣 、運動等有關 。氣溫慢慢下降 ,這會刺激交感神經 ,並刺激腎上腺素分泌 ,肝糖原會分解增加 ,升糖素分泌增多 ,血糖就更容易升高 。人們的飲食也開始偏油膩 ,肉類攝入增加 ,蔬菜攝入減少 ,另一方麵人們在秋季天氣轉涼時容易疲乏 ,大部分人運動量減少 ,因此 ,此時要格外注意控製好血糖水平 ,預防血糖值慢慢爬升 。專家提醒 :“如果血糖長期異常增高 ,一直高於正常值 ,那麽你的身體會有一些‘預警信號’出現 ,可千萬別不當回事 ,那就離糖尿病不遠了” 。血糖升高的預警信號包括口渴 、多飲 、多尿 、乏力 、吃飽就困 、血壓偏高 ,這些都在提醒血糖偏高了 。臨床上許多高血壓病人都伴有糖尿病 ,而糖尿病也較多地伴有高血壓 ,兩者是同源性疾病 ,出現上述症狀 ,應盡快就醫 。

    03健康“貼秋膘”攻略
          “貼秋膘”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飲食方案 ,大吃大喝很容易引起高尿酸 ,特別是尿酸本就高的人 ,此時更容易引發痛風 。“貼秋膘”要注意以下幾點:

          清淡飲食——烹飪方式盡量選擇蒸 、煮 、燉等方式 ,忌用重油重鹽等調料對肉進行再次加工 ,吃的過於油膩 ,可能會引起胃腸道的不適 。

          多喝水——因為脫水可能導致痛風發作 。

          少吃肥肉——肥肉中甘油三酯含量較高 ,如果食用過多 ,可能會導致肥胖 、高血壓 、高血脂等疾病的發生 ,所以應盡量選擇瘦肉 、水產品 ,補充優質蛋白 ,增強抵抗力 。

          限製飲酒——飲酒會增加痛風發作風險 。

          均衡搭配——食用肉類時,可搭配高膳食纖維的食物 ,如新鮮蔬菜 、薯類等 ,既解油膩 、減少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 ,還可以促進胃腸蠕動 ,加快食物的消化 。
    04三類人群慎“貼秋膘”
          ①肥胖 、高血壓 、高血脂患者
          此類人群在秋季若盲目增加肉類的攝入 ,可能會導致疾病的加劇 ,所以不用刻意增加進食量 ,以魚蝦等肉類為主 ,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,均衡清淡飲食 ,加強鍛煉即可 。

          ②痛風患者
          處於發作期的患者 ,應嚴格限製肉製品的攝入 ;處於緩解期的患者 ,可適當食用肉類 ,烹飪方法以水煮為主 ,但是不能喝肉湯 ,這樣對尿酸水平的影響不會太大 。

          ③老年人 、兒童
          老年人和兒童本身胃腸道比較脆弱 ,若盲目進補 ,可能會增加胃腸道負擔 ,不利於食物消化吸收 ,所以在進補的同時要注重消食養胃 ,可適量選擇山楂 、小米等食物 。

          溫馨提示 :立秋後 ,晝夜溫差大 ,注意防寒保暖 ,預防感冒著涼等疾病 。適量運動 ,避免運動量過大 、活動過於劇烈 ,避免大汗 ,以防出汗過多造成陽氣損耗 。
    設為首頁   |   加入收藏   |   不良反應
    版權所有 :昆明彩合網製藥股份有限公司┃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:(滇)-非經營性-2022-0015┃滇ICP備2021001418號-1
    電話 :0871-63621066┃傳真:0871-63610130┃郵箱 :webmaster@scszmc.com

    地址 :昆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信息產業基地林溪路160號┃郵政編碼 :650501

    不良反應專線 :0871-63620031┃不良反應郵箱 :snzycdr@scszmc.com


    • 微信關注